早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,文學家老舍先生就說,日本人小事聰明,大事糊塗,這是其必然失敗的原因。現在看來,1945年的幾乎亡國滅種,並沒有讓日本當政者改掉這個毛病。如此根深蒂固的行為特點,從其對待侵略歷史的態度中可見一斑。
  日本政府很敏感,以至於有些神經質地反應過度。前段時間習近平主席在訪德演講中提到日本的侵華史實,其居然表示不滿;現在中國以南京大屠殺、慰安婦問題的文獻檔案申請聯合國世界記憶名錄,其又莫名其妙地提出抗議。日本自己忌諱侵略歷史,主動患上“失憶症”,卻妄想中國也忘記它,這也太荒唐了。中國是一個重視歷史的國家,一直從中汲取營養和力量。對於中國來說,歷史上挨打的事如果忘了,那麼未來的方向也就迷失了。
  為了消除歷史問題的影響,日本政府選擇的是百般抵賴、矢口否認的態度。這樣做,是需要一些小聰明的。日本對歷史污點的迴避甚至美化,花樣之繁多,手段之巧妙,經常令人刮目相看。例如,一些政治家、學者經常打著學術的幌子,在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上將水攪渾,以偏概全,混淆視聽。他們糾纏南京大屠殺的確切人數,好像比三十萬多一個或者少一個就是捏造事實;他們費盡心思研究誰在盧溝橋事變中打了第一槍,仿佛日軍只要不開第一槍,該事件的性質就完全不同。再例如,中國一提歷史問題,他們就斷言中國別有用心,是在打歷史牌,其中的是非問題卻被刻意忽略。這樣做的結果,一方面,他們獲得了一時的心理滿足;但另一方面也適得其反,歷史問題“越描越黑”,歷史問題的陰影在他們心頭越來越重,越是諱疾忌醫,就越容易病入膏肓。
  在如何化解歷史恩怨問題上,日本缺乏大智慧。中國道家有言“將欲取之,必固與之”:要想讓中國忘記,日本必須銘記。可是,日本當政者的心胸、眼界乃至涵養,無法看到這一點,更無法做到這一點。或者,退而求其次,日本可以保持沉默,這樣問題不至於擴大,甚至會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被淡化。可是,對此,日本當政者又沒有足夠的定力。任何國家和個人都要面子,都需要尊重,問題是,如何獲得它們?佛教所講的“放下屠刀、立地成佛”,正適合當今的日本政府:只要痛痛快快承認侵略歷史,不再執迷於不光彩的過去,就會獲得真正的面子和世界範圍的尊重。只有承擔了侵略戰爭的責任,才能放下侵略戰爭的包袱。
  (張躍斌,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所副研究員,海外網特約評論員)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p76tphp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