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們開始以諾獎為標準來譯介與推廣純文學作品時,總會遇上新成屋一些尷尬。
  就像作家阿來說的,我不懂英文,因此,還沒有跟上中國翻譯出版的節奏,“我是依靠譯文莊臣讀外國書,所以對譯文質量有相當依賴。”
  今年引人關註的翻譯類圖書中,室內設計諾獎得主——新出爐的艾麗絲·門羅與不久前剛過世的多麗絲·萊辛躋身而入。而《被禁錮的頭腦》是1980年的諾獎得主切斯瓦夫·米沃什寫於1950年代初的作品。
  原本或許還獃在“冷宮”里的作者,因諾獎而躍身“頭牌”時,人們不免想整合負債起那個網絡新詞:火鉗劉明。這個詞如果用在那“半個”諾獎人身上,更為貼切。沒錯,村上春樹。
  在諾獎的小名單上陪跑多年,今年再次打醬油。不過,村上貌似貸款樂此不疲。他的新書《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》中的主角,依然是個36歲的男人,專業人士、在東京有自己的寓所、幾乎沒有朋友,孤獨,可以隨時請假去芬蘭。他照例保持著一個暢銷書作家筆下所有的元素:美食、健身、旅行、失戀和性。
  門羅的小說中,也不乏瑣碎的生活細節,廚房、油煙、酒盃、拖把——人生已經如此艱難,可不可以不要拆穿?不行。她寫平淡生活里喪失了自我的小人物,照出人性深處的一片漆黑。門羅們犀利,可真讓人“男默女淚”了。他們把時代之困、人性之惑,筆筆勾勒,因為苦難,讓人思考。
  從人間細節到人性深處
  解讀人:麥家
  有人說,不寫長篇小說得不了諾獎,但今年的得獎者,就是一位短篇小說大師。
  七八年前,我在《譯林》、《短篇文學》、《世界文學》上,就讀過門羅的六、七部小說。除了《逃離》之外,還有《快樂影子之舞》、《善良女子的愛》等等。
  她的小說很別緻——不寫故事,並不好看。她進入小說的方式非常不文學,完全是從客廳、花園、廚房、小街小巷出發,她只寫那些平常的人,特別是女性的隱含悲劇命運的平凡生活,比如家庭瑣事,愛情、性、背叛、孩子等苦惱。她是從日常生活的瑣碎中介入生活,並敲開文學的城牆,稱她為“廚房作家”是很妥帖的。但她的高明之處在於,她用瑣碎的人間細節,抵達了人性深處。
  相比之下,村上春樹出現在諾獎名單中太多次,中國讀者是不是對他有些神化了?我覺得,其實他和諾獎走的是兩條路,兩個價值取向。諾獎歡迎深奧、艱澀,文本有無限闡釋性的小說。但村上寫的呢,既不深奧,也不艱澀,而是通俗易懂,婦孺老少都能看明白的故事。
  不過,我們也需要他。尤其在這個年代,小說慢慢被邊緣化、碎片化,我們需要他拯救小說。
  村上的小說有強大的故事核,其中超現實的部分,又與當下人的嚮往之心暗合。而這種超現實主義,與莫言的《生死疲勞》又是不同的。莫言、卡夫卡的超現實主義,是整體的,而且是一種手段,揭示生活的困頓、陰暗面。而村上小說里的超現實主義,只會出現十分之一,但讀起來特別解氣、來勁。
  波拉尼奧,是我特別喜歡的作家,也是繼馬爾克斯之後,拉美又一個文學高峰。但他和馬爾克斯又不同,馬爾克斯創造了一個閃閃發光、迷亂、絢麗的世界,人會跟著魔幻起來,而波拉尼奧不追求魔幻,而是懸疑。
  馬爾克斯對我們所處的環境,氣味、色澤,比如天空的顏色,有強烈的表達力,但波拉尼奧的小說里,幾乎沒有一個景物描寫,他反而對人的行為有豐富的表達欲,他提供了新的文學形態。
  從個體回憶到時代苦難
  解讀人:阿來
  《曼徹斯塔姆夫人回憶錄》和《被禁錮的頭腦》有異曲同工之處,一位寫詩人,一位是詩人寫的,兩位都是我很喜歡的詩人。
  我始終在想,是不是因為喜歡曼徹斯塔姆這個悲劇性詩人那些深致真切的作品,而連帶著喜歡這本回憶錄。再次回想,我覺得不是。因為這本書複活了一個令人——特別是令知識分子群體窒息、噤聲,直至肉體消失的時代。令人痛楚,也令人警醒。中國人經歷了更深重的苦難,卻沒有這樣的回憶錄。
  同樣,米沃什寫“被禁錮的頭腦”,在中國,很多人是自己把自己禁錮了,卻還茫然不知。讀這本書,可以用來自省。
  今年的翻譯類書里,除了純文學外,還有一些政治、歷史類書,我覺得更值得推薦。
  比如《蘇聯的最後一年》。貌似強大的國家突然崩潰,事後看來都合情合理,而在當時,無論是局內人,還是旁觀者,那震驚卻是巨大的。我自己親身在開羅,目睹過穆巴拉克政權倒台的過程。就在穆氏倒台前一天,我問一位外交官,事情會不會鬧大。我被告知,不會。我問原因,答說,有槍桿子在手裡,怕什麼?其實,一個政權的突然崩潰,顯然不是有沒有槍桿子這麼簡單。這部書寫到的正是這個崩潰的階段。因此,自然是一本好書。
  還有《民主的奇跡》。我以前也接觸過同樣題材的書,也去當年產生美國憲法的那個地方瞻仰與感慨過。這是一個很簡陋的地方,每個人發言前還要制定一些規則,不然會成為無序的吵架。
  多麗絲·萊辛也是諾獎得主,今年早些時候過世了。相對於《我的父親母親》這本書,我本人更願意推薦她另一本書:《非洲的笑聲》(南京大學出版社)——“解放後”的種種現實,無情地嘲笑了天真的作家,所以這部基於紀實的作品才叫《非洲的笑聲》。不過,這本書不是今年出版的。
  (原標題:從人間細節撓到人性深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p76tphp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